2025年8月19日,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三部门联合发布《上海市加快推动“AI+制造”发展的实施方案》,明确未来三年将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,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、100个标杆智能产品,推广100个示范应用场景,建设10个左右“AI+制造”示范工厂,并培育5家综合集成服务商,加速构建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生态。这一方案被视为上海落实国家“人工智能+”战略、深化“模塑申城”工程的关键举措。
工业元宇宙领衔,重构制造全流程
《实施方案》首次将工业元宇宙纳入核心规划,提出打造工业基础模型库和信息库,攻关空间计算技术,实现工厂、仓库等空间全要素数字化映射。通过虚实协同,支持工厂布局优化、AGV寻路等创新应用。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饶卫雄举例称,其团队研发的AI仿真方法可将汽车方向盘力学测试时间从26分钟压缩至0.372秒,显著提升研发效率。
在生产端,工业元宇宙推动设计制造一体化。上汽大众MEB智能工厂已实现5G全覆盖,通过数字孪生技术集成设备三维模型,结合手持终端实现生产动态实时监控;宝信软件自主研发的“钢铁大模型”覆盖高炉诊断、设备维护等18类核心业务,单机组年增效达179万元。
展开剩余64%AR/MR眼镜成新赛道,产业链集群崛起
为抢抓下一代显示技术机遇,上海同步发布《上海市下一代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(2026—2030年)》,明确以智能眼镜为终端载体,发展AI+AR/MR多形态产品。方案提出强化Micro LED、硅基OLED等核心技术攻关,并规划在临港、静安中环两翼等地打造特色产业集群。
目前,上海已集聚XREAL、龙旗科技、视涯信息等产业链企业。全球AR市场份额三连冠的XREAL将总部落户浦东,看中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链优势;星纪魅族集团XR负责人郭鹏透露,上海将成为其长期发展基地。政策目标到2030年培育3家国内龙头企业,打造3个高端显示产业集群,形成一批国际知名“上海品牌”。
“一业一策”分类推进,标杆案例涌现
针对集成电路、汽车、航空航天等十大重点行业,上海实施“一业一策”:传统行业如钢铁、船舶侧重打造高质量语料库,推动复杂工序无人化;新兴行业如电子信息、汽车则布局智能终端专用小模型。上汽通用凯迪拉克工厂通过数字化工艺平台,实现从产品设计到生产线的全数据流贯通,工艺开发效率大幅提升。
在机器人应用领域,方案明确支持危险、重复性场景部署工业机器人。智元机器人已实现24小时连续作业,推动装配、焊接等环节规模化应用;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级,制定安全性检测标准,推动产品“持证上岗”。
金融与生态协同,构建创新闭环
为破解中小企业改造成本高难题,上海推出专项金融支持:八大银行联合提供4000亿元授信额度,对标杆示范场景给予最高20%、上限1000万元补贴。同时,构建“技术突破-场景落地-生态协同”体系,宝信软件“宝联登”工业平台、上海联通工业智算云等公共服务平台的上线,大幅降低AI大模型使用门槛。
上海市经信委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全市AI产业规模突破2700亿元,增速超30%,82个大模型通过备案,5G基站总数超8万个。同济大学教授史占中指出,上海在电子信息、汽车制造等领域积累的隐性知识,结合AI深挖语料价值,将形成独特竞争优势。
全球视野下,上海智造的“破局之道”
对比北京、深圳等地政策,上海更强调“技术-场景-产业”生态闭环。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的工业语料公共服务平台,已汇聚船舶、航空等行业语料库,支持跨行业共享;徐汇区更出台元宇宙专项政策,对关键技术攻关给予最高1000万元补贴,推动“区块链+AI”在文旅、消费场景落地。
业内认为,上海通过政策链、产业链、创新链三链融合,正从“工业中心”向“智造策源地”跃迁。随着《实施方案》落地,这座城市有望为全球AI与制造业融合提供“中国方案”。
发布于:河南省盈昌优配-全国炒股配资-杠杆配资平台-最大的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