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曹联盟的波折与江东的北伐野心
东汉建安二年(197年),袁术公然称帝,这一僭越之举让原本依附于他的孙策急于撇清关系。年轻的孙策首次与曹操控制的许昌朝廷接触,成功获得了朝廷的正式官职认可。然而,原本计划组建的反袁术联盟却因内部矛盾而分崩离析。
虽然联盟破裂的主要责任在于陈瑀的暗中破坏,但在曹操眼中,孙策也难辞其咎——这个年轻人似乎只想捞取好处而不愿出力。按理说,吃过一次亏的曹操应该不会再信任孙策,但令人意外的是,次年双方又重修于好。
时局变化促成联盟重建
建安三年(198年),局势风云突变。原本归顺朝廷的吕布再度与袁术勾结,击败了曹操的盟友刘备。此时的曹操四面楚歌:西南有刘表、张绣虎视眈眈,与河北袁绍的关系也已破裂,东南还要面对袁术和吕布的威胁。在这种困境下,实力雄厚的孙策成为曹操不得不拉拢的对象。
展开剩余76%当时孙策已掌控江东三郡,实力不容小觑。曹操虽然私下称孙策为难以对付的疯狗,但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军事才能。作为当时唯一可争取的重量级盟友,孙策的存在能有效牵制袁术和吕布,这完全符合远交近攻的战略原则。
另一方面,孙策也渴望获得更高的官职——之前的明汉将军头衔实在与他的实力不相匹配。于是,在双方各有所需的情况下,这个脆弱的联盟再次形成。
各怀心思的联盟博弈
为了表示诚意,孙策这次进贡的礼物比去年多了一倍。他本想派博学多才的虞翻出使许昌,但虞翻担心被曹操扣留而推辞了这个任务。最终由张纮担任使者,结果正如虞翻所料,张纮一到许昌就被软禁,直到孙策去世才得以返回江东。
不过这次外交努力还是有所收获:朝廷授予孙策讨逆将军的称号,虽然仍是杂号将军,但比之前的明汉将军体面多了。曹操还将孙策的爵位从乌程侯提升为吴侯——虽然都是县侯,但吴县作为郡治所在,地位更高。
老谋深算的曹操自然不会完全信任孙策。他采取了三重保险:让侄女嫁给孙策的弟弟孙匡,安排儿子曹彰迎娶孙贲之女,还征召孙权的弟弟孙权和孙翊入朝为官——实则是想扣留人质。但孙策识破了这些计谋,坚决不同意让弟弟们入朝。
孙策的拖延战术
按照约定,孙策应该出兵讨伐袁术和刘表,但他始终按兵不动。这种消极态度其实暗藏深意:孙策不愿为曹操火中取栗,而是想坐收渔翁之利。直到建安四年(199年)夏天,当袁术势力日薄西山时,孙策才真正出兵,打算趁乱分一杯羹。
然而袁术的猝死打乱了孙策的计划。此时局势已与去年大不相同:吕布败亡后曹操控制了徐州,袁术集团也土崩瓦解。共同的敌人消失后,孙曹联盟的基础不复存在。如果此时强攻袁术旧部,只会把他们推向曹操阵营,因此孙策决定改变策略,将目光转向徐州的广陵郡。
广陵之战:孙权的军事首秀
广陵太守陈登是个难得的全才,他在任期间兴修水利、发展农业,使饱经战乱的广陵郡重现生机。他主持修建的爱敬陂(又称陈公塘)周长九十余里,灌溉良田;重修的邗沟(中渎水)大大改善了水运条件。这些政绩让陈登深得民心,也增强了他的军事实力。
孙策决定对广陵用兵,但出人意料地没有亲自挂帅,而是让年仅十八岁的弟弟孙权统领大军。这可能是孙策正在筹划更大战略的一个幌子,也可能是他低估了陈登的能力。
孙权率领数倍于敌的兵力,沿着陈登修建的运河浩浩荡荡北上,将陈登围困在匡奇城。初掌兵权的孙权意气风发,却不知即将遭遇军旅生涯的第一次惨败。
面对强敌,陈登先是示弱麻痹对手,然后趁其不备发动突袭,大败孙权,斩首万余。不甘失败的孙权重整旗鼓再战,陈登又用火把疑兵之计再次取胜。这两场败仗给年轻的孙权上了深刻的一课,塑造了他日后见势不妙立即撤退的用兵风格。
历史的转折与遗憾
广陵大捷后,陈登被调往兖州东郡,这实际上是曹操为对抗袁绍做的战略调整。陈登的离任解除了孙氏在广陵方向的威胁,为日后东吴的发展创造了条件。但这次调动也间接导致了陈登的早逝——他因生食鱼片感染的寄生虫病需要定期治疗,调离原任职地后无法继续接受华佗的治疗,最终英年早逝。
孙策的这次北伐看似失败,实则是更大战略布局的一部分。他暗中筹划的重大计划即将成熟,广陵之战可能只是声东击西的佯攻。历史即将迎来新的转折,而孙策的生命也即将走向终点,留下一个充满野心的江东基业给他的继任者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盈昌优配-全国炒股配资-杠杆配资平台-最大的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